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榴榴无忌

94岁老将伊斯特伍德最新作品 ,二号陪审员

| 人围观 |

阿米诺斯2024-12-30 17:36:50

“七八十正是拼的年纪”这句网络梗放到演艺圈里,还真不算是玩笑话,因为不少一流的演员和导演,过了古稀之年依旧拥有无限的创作热情。
目前最极端的例子,要数美国导演克林特·伊斯特伍德。他生于1930年,25岁进军好莱坞,两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,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,戛纳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。
年轻时他是银幕上绝对的硬汉,老年阶段是幕后的实力派大爷,好莱坞绝对的“真神”。

五年前,在聊他执导的《骡子》时,本以为那就是他职业生涯的收官之作,没想到之后这位导演依旧奋斗在好莱坞第一线。
最近,他竟然又有了导演作品
《二号陪审员》

影片的主线故事,讲的是一起凶杀案的审判过程。

案件的主角为一对情侣,两人有天晚上在酒吧约会,结果下一秒就因为琐事吵架,男人一激动打翻了酒杯,女人气得扭头就走,两人随后又在酒吧门口拌嘴。

这一幕被酒吧的服务人员和客人全程目击,还有吃瓜群众录了段他们在门口争吵的视频,仿佛就是个家长里短的小事。

然而第二天一早,女人的尸体被路过的登山客发现,倒在一处桥下的溪边,头部有疑似钝器的击打痕迹,法医鉴定为他杀。

死者的男朋友詹姆斯立刻以嫌疑人的身份被逮捕,但他坚称自己没杀人,那晚争吵后开车只跟了女朋友一段路,然后就调头回家了。

一般这类刑事案件,被告通常会选择与检察官达成认罪协议,以换取较轻的刑罚,但詹姆斯坚持自己无辜,要求律师做无罪辩护。
《二号陪审员》的开场部分,便详细展现了这场审理的全过程。
法官抽取陪审员候选人名单,公诉检察官和被告律师挑选12名陪审员,双方随后进入法庭辩论环节,展示有利于己方的证据,驳倒对方提出的定罪依据。

影片的女主,是这场庭审的公诉方,正在参加竞选地方检察官。她致力于打击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,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,若这次能胜诉,将会是她竞选获胜的必杀技。

然而,尽管女主认定被告詹姆斯有罪,但她手中掌握的证据、证词很有限。
酒吧当时的客人,发现尸体的登山客,还有一个目击者,看到有个疑似被告的男人开车路过事发地、并下车查看——没有人亲眼看见是詹姆斯杀了女朋友。

同样,坐在被告席的詹姆斯也并没有多少胜诉的希望,因为他曾有加入黑帮的案底,酒吧争吵的一幕也全程被人目击,在陪审团眼中就是个性格暴虐的杀人犯。

本片的男主,就是坐在陪审团席位中的“二号陪审员”。

他跟大多数美国公民一样,不太情愿担任陪审员的义务,再加上家中还有妻子这个多次流产又怀孕的待产产妇,男主真的不想因为这场审判错过陪在妻子身边的机会。
然而,他一脸好市民的长相,与案件毫不相干的职业,让他成为控辩双方都满意的陪审员。
谁都没想到的是,男主其实是这场审判中最不该出现在陪审团席位的人。

在听取控辩双方的陈述后,男主很快意识到,案发当晚他也在现场。
当时他情绪郁闷,在酒吧点了杯酒,但忍住了酒瘾没喝,随后开车回家。

那晚天降暴雨,路况不佳,男主觉得车突然撞到了一个东西,立马下车查看,但没有任何发现,他看到路边野生动物的交通警示牌,觉得应该是撞到一头鹿,就直接回家了。

如今在法庭上,结合案件的发生时间,男主这才意识到自己才是这起命案的真凶,他撞人后肇事逃逸,最终造成了女人的死亡。当晚的那个目击者,看到的其实是男主下车查看的一幕。
男主找到相熟的律师咨询,坦白了自己的推测,想着要在法庭上主动认罪。

但律师明确表示,鉴于他过去酗酒醉驾的不良记录,当场认罪无济于事,最终会被判30年甚至无期徒刑。

这个事实,让男主在接下来的环节如坐针毡——陪审团讨论和裁决。
这12彼此陌生的公民必须达成一致裁决,确定被告詹姆斯有罪或者无罪。
关于这个场景最经典的,要数西德尼·吕美特执导的电影《十二怒汉》,影片从11人认为有罪,1人认为无罪的开局,探讨了美国的司法制度,公正和正义,以及人性。

今天说的这部《二号陪审员》,有着相似的一幕,男主是陪审团中最“难缠”的那个,在其他11人都认为詹姆斯有罪的情况下,他坚持要对这个案件再谨慎考虑。

只不过,男主的这种坚持夹杂着更多个人利益——他不想被告因为自己造成的肇事逃逸而无辜入狱,也不想在陪审团讨论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犯罪的事实。
接下来几天的讨论,男主玩起了危险的“狼人杀”。
陪审团成员倾向被告有罪时,他引导大家不要那么草率决定一个人的人生;大家开始推理真凶另有其人,甚至怀疑就是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时,男主又流露出一丝慌张。

最悬的一次,是陪审团成员中有个退休警探,他沿着交通肇事逃逸这个思路,靠着人脉弄到了一份汽车维修记录,都是符合时间、地点、损坏部位的车辆,其中还有男主的维修记录。

这个操作不仅违反了陪审团成员不得擅自调查案件的规定,也让男主陷入了罪行即将败露的境地,男主佯装答应帮退休警探排除名单,转身就故意让法警发现那份资料,导致退休警探被法官踢出陪审团。

男主的计划,是想把这场讨论拖入无效审判的结果,然而律师熟人告诉他,案件已经在民间掀起波澜,若审判无效,大概率还会被民众要求重新调查,男主就会有暴露的风险。
男主最好的选择,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这场讨论,最终有个明确的裁决。

另一边,退休警探被踢出陪审团后,找到了作为公诉方的女主,他坚称按着肇事逃逸的方向调查,就会有新的发现。

女主虽然当时没把这话放心上,但内心已经有了怀疑,陪审团这么多天都没有明确的结论,说明案件的确还有不明确的地方。
她按照退休警察拿到的那份汽车维修名单挨个走访,甚至找到了男主的家,从他妻子口中确认了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,但女主当时并没有继续确认,男主就是陪审团成员之一,就这么与真正的真相错过了。

可以说,影片为观众设定了一个极端的情境。
尽管司法系统的每个环节,警方调查取证、检方提出控诉、陪审团讨论裁决,都尽到了理论上最大的职责,但依旧不能保证所有正义都能得到伸张。

在男主和其他陪审团成员讨论的过程中,这个系统的种种内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。
比如警方在锁定嫌疑人时,陷入了“确认偏误”,除了詹姆斯这个嫌疑人,再没有质疑过其他可能的凶手;

又比如法医,虽确定了死者为他杀,但并没有从伤痕中查出肇事逃逸的任何证据,根源在于他们一天五具尸体的工作量,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详细确认鉴定结果;

再比如作为检方的女主,从业多年都无比坚信“正义即真理”,但这次她对案件的胜诉决心,很大程度上源自对竞选胜利的渴望,这导致她对待案件本身有了个人立场,几乎从未质疑詹姆斯是被冤枉的无辜者。

至于身为普通公民的陪审团成员,在讨论过程中显露出各种个人情绪。有人只想着尽快得出结论,卸下陪审员的包袱;有人对被告带有偏见,认定他就是凶手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片中男女主的名字都带有深意。
男主名叫Justin,寓意公平、正直、正义;女主名叫Faith,暗示她对正义的坚定信念。
然而,两人参与的这场审判,最终都因为掺入了个人因素,最终导致了无辜之人被判无期徒刑——正义和信念似乎无法做到万无一失。
审判的结局也呼应了影片开头,法官的那句对白,陪审团制度仍然是我们追求正义的最佳机会,尽管它存在缺陷。

詹姆斯被宣判无期徒刑那天,女主看到了旁观席中的男主坐立不安,联想到之前她的种种怀疑,终于意识到那个被忽略的肇事逃逸凶手,才是案件的真凶。
但此刻为时已晚,男主回归了自己的幸福小家庭,与妻子迎接新生命的到来;女主凭借那场官司赢得了竞选,将继续为社会伸张正义。
各自怀揣心事的两人,在“正义女神”忒弥斯的雕像前,打哑谜般地说着案件的真相,一个不再坚持正义,另一个少了一些信念。


但这样的结局,显然不是导演想要的,在影片结尾,克林特·伊斯特伍德给了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局。
女主来到了男主家门口,两人四目相对,这或许在暗示一个更加明确的未来——制度的不足之处,将由人来去纠正。


总的来说,《二号陪审员》在导演克林特·伊斯特伍德的作品中,虽然算不上最好,但作为职业生涯(理论上)的收官之作,影片展现了这位老牌导演的个人思考和坚持。

唯一遗憾的是,尽管导演与华纳兄弟影业保持了长达50年的合作关系,但后者并没有在今年的颁奖季给予影片足够的支持,甚至想把《二号陪审员》直接扔进流媒体上映,影片最终仅仅在全美50家影院上映,这个数量远低于其他颁奖季上映的影片。
其中的根源,就在于华纳认为克林特·伊斯特伍德不再有票房号召力了。

对于好莱坞来说,票房是电影“成功”与否的绝对标准,但对于观众来说,电影的好坏绝不只有这一条。
《二号陪审员》的故事,有正义、信仰、人性,还有导演几十年来的个人创作坚持,光是这些,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。

随便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