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榴榴无忌

评二爷故事《最后的团派:落寞的汪洋》

| 人围观 |

路人戌2025-02-15 17:36:45

最近看到一篇文章,据说来自 YouTube 上的二爷故事,文章通篇对汪洋讚誉有加,然而读完后,我却觉得这篇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共产党式文宣话术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让我不禁思考,这篇文章究竟是在启发思考,还是在塑造另一种形式的洗脑?


汪洋:被美化的改革者,还是功过参半的政治人物?
首先我承认汪洋确实推动过市场化改革,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,但我觉得评价一个政治人物,不能只看他光鲜的一面。
汪洋在重庆,他未能有效遏制依附官场的类似《狂飙》里的高启强等黑势力,直到薄熙来发动「打黑除恶」,才让外界意识到其严重性。虽然我也不认为薄熙来的行动就一定是真正的打击高启强,但至少说明汪洋在位时,该问题已积重难返。
汪洋在广东,2009 年广州禁摩政策以维护治安为名,实则剥夺了摩的司机、小商贩的生计,政府未提供过渡方案,执行方式简单粗暴,开了倒车。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先锋,却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,此后全国各地禁摩禁行政策接踵而至,影响深远。
2010 年广州亚运会前,电影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》的原型冼村拆迁,是典型的「以城市更新之名,行利益输送之实」,最终让地产商坐收暴利,而原住民的生计与家园被牺牲。此外,部分亚运场馆赛后长期闲置,如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,成为跟08年奥运会一样,典型的「政绩工程」,资源浪费严重。
亚运前,广东政府推广普通话,限制粤语,削减粤语媒体节目,引发「撑粤语运动」,但抗议却遭到野蛮镇压,与广东一向宽鬆开放的氛围格格不入,让不少广东人觉得自己的语言文化正在被边缘化。
此外,在汪洋主政前,广东的媒体受香港影响颇深,敢于发问、发声,而他上台后,感言的媒体迅速被压制,曾经的敢言之风几乎蕩然无存。
这样的改革,究竟是为了老百姓,还是只是在换一批人掌控权力、收割利益?


二爷故事:用「反洗脑」的方式洗脑
二大爷这篇对汪洋的讚誉文章,让我觉得其叙事风格虽然标榜「客观理性」,但实则带有极强的引导性。他的故事往往塑造「认知突变」的情境,让读者原本的观点被颠覆,最后接受他的结论。这种叙事方式与共产党的话语体系极为相似:先让你产生认同,再用大量细节填充叙事,最后导向一个不容反驳的结论。
这种「反洗脑式的洗脑」,其实比传统的政治宣传更具迷惑性,因为它不强行灌输,而是以侦探推理的方式,让读者产生「我自己得出的结论」的错觉,但这个结论早已被作者精心设计好。
例如这篇对汪洋的文章,从改革的角度切入,再用一些「事实」来证明他的开明,最终让人忽略他治下的负面影响,达到潜移默化的美化效果。这样的论述方式,巧妙地将「功过参半」的人物塑造成「完美偶像」,而事实真的如此吗?
二爷将汪洋塑造成「改革偶像」,我们是否想过,汪洋的政策对普通百姓的你我到底带来了什么?当我现在又再否定二爷的时候,你们是否又该想想,我的文章是否有可取之处?
金无足金,人无完人。世界没有完美答案,事务没有也不应该单一叙事,政治人物更没有非黑即白的评价。我们能否真正做到独立思考,不被任何一种叙事牵着走,才是我们普通看客应该真正关心的问题。


随便看看